以下原文,轉載自『林祐祺@智慧家庭實驗室』
居家智慧照明方案&產品購買分析 — 推薦iHOUSE智慧燈控方案
在日常居家生活裡,哪個居家裝置每天要開關最多次?應該就屬大大小小的燈吧!從起床後開臥室燈、浴室燈、客廳主照明、餐廳吃飯、廚房備餐開冰箱門、陽台洗曬衣服,一天開關50次應該不為過吧!如果是透天厝,那忘記關燈關冷氣的代價就大了…
除了產品本身穩定性,設計彈性與維護成本也必須考慮
雖說目前市面上能選擇的智慧開關比較多了,但是比起傳統開關面板的多樣性與融入室內設計的程度上來說,還是相差許多,對於相對注重設計質感不亞於功能性的屋主或室內設計師來說,不論在規劃設計智慧照明的選擇上來說,或者考量系統穩定性避免未來麻煩(維護成本)的角度來看,走實體線的解決方案以及不影響外觀設計選擇的牆壁內(In-Wall)或者藏在天花板內的智慧照明模組,整體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喔!
無線雖然方便,但未必是智慧照明最好的選擇
首先就是網路不穩定的部分,智慧家庭聯網設備的基礎在網路,而最常發生災情的也是在於Wi-Fi的不穩定,比如沒有使用足夠好的路由器,或者智慧家庭系統與家中上網互相干擾,而在Wi-Fi裝置過多的情況下,設備不定時的掉線(off-line)也常會發生,因此智慧家庭的通訊協議除了走Wi-Fi之外,也有 Zigbee、Z-Wave、Thread、藍芽等其他透過網關的聯網方式,避免Wi-Fi網路的突發狀況,以提升智慧家庭裝置在區域的穩定性。
但是終究,再怎麼樣也比不上透過走網路線的穩定性。且台灣的建築有很多鋼筋水泥,無線訊號被屏蔽減弱的案例也常在實作中發現…
因此,在家中建立你的智慧照明系統時,即使只是個小系統迴路也不太多,但是在智慧燈光照明控制與智慧插座這類需要長期使用(至少好幾年),以及會接電的智能裝置,走實體線路不論在每日使用上的穩定性、居家安全性,或者對業者的售後服務倚靠程度上,都可以減輕很多的壓力。
以下是常見的智慧居家照明與燈控方案的優缺點比較:
常見智慧居家燈控方案的優缺點比較
智慧照明燈控可考慮走線控方案
想安裝智慧家庭系統的朋友最常遇到的麻煩,就是不知剛開始要怎麼入手。。。買個單一產品來試試,也不知道未來跟其他產品能不能整合應用,想裝個智慧照明,也不知是從智慧燈泡、智慧開關、還是上述提到的燈控無線模組來下手,選擇後其實也很擔心萬一故障了或者通訊被阻隔了怎麼辦,這也是長久有來智慧家庭市場的問題所在,大多的室內設計師與業主,在設計新屋時,雖然十個有九個會被智慧照明系統的功能與使用情境所吸引,但往往因為預算(總得先買傢俱吧!)以及上述的考量而被迫放棄。。。
iHOUSE 智家小空間智慧照明方案 — 購買即贈送谷歌 Nest Mini 智慧音箱
現在有個台灣長期經營的智慧家庭品牌 iHOUSE,推出了一組 CP 值相當高(NT$16,800元),相對簡單且穩定的智家小空間方案,內容是以四迴路可雙切的智慧照明線控模組為主(24個月安心保固期+支援Ethernet免網關),加上控制家電的紅外控制器與智慧插座,再搭配可聲控電燈、家電,以及可設定簡單生活規則的谷歌 Nest Mini 智慧音箱(購買方案立即贈送一台)。
iHOUSE 友善簡單APP + 谷歌語音助理聲控
比如安裝在客廳時,在急著出門時,可以透過智慧音箱設定的情境,「Ok Google,我要出門!」,即可一秒關掉燈光、電視、冷氣、家電插座等,既省電又安全,而在主臥時,跟小朋友講睡前故事,在很想睡的情況下,爸爸也不用爬起來關燈,「Ok Google,我準備睡了!」,就可以在床上把燈光與插著家電的智慧插座關起來,簡單、方便又安全,真的是蠻推薦的!
iHOUSE 智家小空間智慧照明方案 — 四大居家好用情境!
當然,還有不可少的全省經銷商提供的諮詢與安裝服務,真有什麼問題也不用擔心,與室內設計師的溝通上也絲毫沒什麼問題,不論在多種燈具或燈控面板想怎麼選都可以做出配搭,不用再處於科技與設計之間做取捨傷透腦筋~
以擴充性來說,如果是跨樓層的透天厝或者多個房間(主臥+敬老房+兒童房)的智慧照明系統,iHOUSE 智慧線控模組也能做2~4組的擴充,滿足多樓層多房間的需求。
iHOUSE 智慧燈控方案,多樓層或多房間的延伸方案也沒有問題!
總結 — 簡單、穩定、聲控是入手智慧照明方案的關鍵
智慧居家系統最為人詬病的,就是裝了之後不穩定、介面複雜很難用、擴充需求時很麻煩,每日開關幾十次的智慧燈控系統走網路線所提升的穩定感,搭配Wi-Fi無線的紅外線控制器與智慧插座其容易擴充的特性,加上智慧音箱生活情境聲控的便利性,是 iHOUSE 這套小空間智慧居家系統的優勢所在,在安裝後試用了一段時間,並沒有過去安裝智慧家庭產品有時候會故障或掉線的窘境,對於有新居即將完工正在設計規劃的朋友,推薦您可以在客廳或主臥先試試這一套入門方案,享受動口不動手的智慧居家生活!
— 智慧家庭實驗室 Smarthomelab.tw 林祐祺 2022.03.08
Comments